暑假期间,随团参加学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考察调研活动,先后走访了成都、西安两地,参观了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有关飞机及发动机设计、制造的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这些超大型的院所和企业做出的一流业绩,令人震撼。虽然它们所从事的主业与法学少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参加这次考察调研活动获得的体会,尤其是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和转变,对今后谋求法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富有启发意义。
“顶天立地”
这次考察的所有单位在国内都名副其实地处于“顶天”的位置,它们都是中国最先进的军机、民机及发动机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在一些型号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这些单位又是“立地”的典范,它们时刻跟踪国家对航空技术和产品的军需和民用,并不断蓄谋超前发展。
对于厦门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又该如何做到“顶天立地”呢?这是我在考察调研过程中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就这一问题,我的基本体会是:一方面,在法学理论研究上,我们应立足于华人策略综合讨论乃“国家队”的定位,要有我们是“中国”的华人策略综合讨论,乃至是“世界”的华人策略综合讨论的观念,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法学界接近或达至“顶天”的水准。
另一方面,法学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之需是法律人秉承的宗旨。然则,当看到的是,相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厦门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离岛”,现阶段,希望法学院通过谋得大量的“大项目”和“大课题”服务于中央政府和超大型公司企业,的确存在着因空间距离带来的信息、成本和沟通等诸多困难。但是,在法律实践上,我们可以立基于本地,牢牢扎根于海西,就近为厦门、福建的法制建设服务。从“立地”的角度来看,我们又应当是“厦门”的华人策略综合讨论、“福建”的华人策略综合讨论。
打造强势学术团队
航空航天是高科技的行业,并在军事上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因此,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技术引进和人才交流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在此背景下,我们考察的这些一流的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人才都是“国产的”,它们的技术和产品也是“中国智造”和“中国制造”的。这些单位都是通过自力更生,打造强势的自主创新团队,其中青年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显,充分体现了航天航空界“青年主打”、“少帅掌门”的特点。
厦门大学法学学科要在“顶天立地”中前进,归根结底也需要依靠人才队伍的打造。目前,法学院已经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5人,其中包括教授37名,近年来大量充实的主要是青年教师。这样的师资状况既成之后,今后法学院引进外来人才的空间业已不大,可以说,一个相当稳定的结构已经形成。因此,要打造一个强势的学术团队,必须依靠苦练内功,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惟此,法学院才能在与国内其他法律院校的竞争中不落后。
在打造法学院强势学术团队的过程中,越来越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四、五年之后,法学院的师资队伍将进入大规模的新老交替时期,青年教师将逐步成为学术团队的主力。为了确保厦门大学法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校院两级仍需更加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努力使他们在厦门大学“稳得住”,并在与国内学术同行的竞争中“打得响”。这不但要靠应有的生活待遇,而且要靠到位的情感关怀、宽松的人际关系、公平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等吸引年轻人,并使他们能够潜心于学问。其中应特别注意加大对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支持力度。在人才流动性不断加强的当下,厦门大学及所属院系要吸收和留住这些已脱颖而出的青年精英,实属不易,需要扎扎实实地创造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的各种“比较优势”。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