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与实践的较量——新学期第二次“法律与社会”读书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 刘洁 | 发布时间: 2013-03-22 | 阅读数:
2013年3月17日午12:30,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读书会新学期第二次会议在法政B320圆满举行。以法学院大一、大二本科生为主体的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20多位不同知识背景的读书爱好者在会议中畅所欲言,提出众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与解答。 与往期读书会不同,本期会议的报告人和评议人多为首次尝试,并取得了优异的表现。与会的成员几乎每人都参与到了讨论之中,读书会参与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本期读书会围绕“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偏离与统一”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与讨论。在认真阅读指定文献《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黄宗智)的基础上,首先由法学院的魏静同学做了题为“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偏离与统一”的读书报告,中间穿插了指导老师魏磊杰和同学们的积极提问。魏静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了概括梳理,并针对老师同学的提问,就文章中提到的结构、客观、主体、表达、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接着进入“锵锵三人行”自由讨论阶段。该议程借鉴于凤凰卫视一档评论节目,旨在引导同学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讨论,充分运用与会时间。外文学院俄文专业的张小云同学和法学院的康巍、吴晓莹同学作为主讨论人,引导大家对“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偏离与同一”及其在现今社会的表现等做了深入的探讨。之后魏老师对四位同学的报告和评议做了小结,并请四位同学分别谈了一下自己准备及参与本次读书会的心得体验。最后,为加深同学们对本次读书会主题的理解,魏老师以“农村阶级斗争的表达与实践”为题,对比了汪晖和黄宗智两位学者的学术观点,讲解了从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研究学术的巨大不同。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中国的革命”。 马克思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米歇尔•福柯则雄辩地论证道,话语具有更大的真实性,比客观实践更富有历史意义。而话语与实践的较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矛盾斗争。通过这次会议,同学们对话语和实践(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亦表示,此次读书会对于今后认识话语表达和处理社会事务更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法学院 冯诗仪/文 池源/图)

上一条:我院博士生参加汕头大学“农村地区的接近正义”研讨会

下一条:反垄断法前沿问题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