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互联网技术,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公证业务,尤其是电子公证将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在法律、政策以及技术等问题上实现一系列的突破,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由此,厦门大学、厦门市鹭江公证处与厦门法信公证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在2014年6月达成共同发起成立“厦门大学公证法律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的共识。研究中心在2014年7月正式成立,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刘志云教授担任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2018年11月,为了更好地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改革的新要求,积极应对科技革命给法律服务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合作各方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格局、面向未来的目标,调整研究中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决定将其更名为“厦门大学现代法律服务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在今后工作中始终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充分凝聚合作各方力量,广泛借助政府、社会、教学科研资源,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良性互动合作机制,聚力打造“服务高校、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功能格局。
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厦门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开展了20多项基础理论及实务课题研究,邀请腾讯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和高校学者专家到厦调研及授课近30次,并畅通了法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与实务部门深入合作渠道,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7年9月18日,司法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是研究中心理论研究成果有效转化的成功案例。同时,研究中心创办了“厦门大学鹭江公证文库”,推出公证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此外,研究中心组织编译的“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世界范围主要地区/国家的公证法律法规汇编系列专题书籍,一经出版便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及赞誉。研究中心坚持“产、学、研”发展道路,创新性地开展的多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为研究中心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中心在今后工作中始终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充分凝聚厦门大学、鹭江公证处、法信公证云公司等合作各方力量,广泛借助政府、社会、教学科研资源,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良性互动合作机制,聚力打造研究中心“服务高校、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功能格局。
(一)服务高校: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和实践基地
研究中心积极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律设计实验室等国际领先法学教育理念,打造一支由国内外知名高校、法律服务行业、信息技术企业等跨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及实务人士组成的专家团队,设计法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及培训课程,为不同阶段学生的提供学习、实训、就业各方面法治实践资源,促进厦门大学在科技创新时代法学教育新发展。研究中心还将协助法学院不断开拓法律服务人员、司法辅助人员、法律信息技术人员等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社会培训工作。
(二)服务政府与社会: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及专家资源,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政策研究与咨询,积极向司法部等有关部门申报相关课题,并争取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立法决策、理论完善、调研实证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咨询顾问服务。研究中心还将加强与不同行业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法律大数据平台、行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发标准化、智能化、市场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协助打造综合性、便利性、多层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三)服务行业:打造公证法律服务业“智库”
研究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鹭江法信公证等实务机构的实际业务需求,积极发挥厦门大学各院系部门的师资科研力量,合力构建并畅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程序衔接和成果转换机制,服务鹭江法信创新发展。结合当前科技变革的时代背景,研究中心紧密围绕现代公证法律服务课题展开深入研究,积极为推进公证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研究中心进一步发展目标为“立足现有基础,力争建设成国内一流,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的科研教学平台”。建设措施包括:统筹现有科研力量,发挥团队合作效应;引进有生力量,壮大团队规模;攻关现代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重大课题,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的研究贡献力量;出版高水平的论文与著作,推动国内外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研究的进步;加大对外交流、学科合作的力度,推动学科建设;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积极为实务部门等提供咨询、顾问等,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应;培养高端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研究人才,等等。
研究中心热烈欢迎广大有志之士以及莘莘学子一起“共襄盛举”,加盟到本中心的研究梯队,为推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研究的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