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往昔,报效中华——陈华教授专访

发布人: 薛雪阳 | 发布时间: 2016-03-16 | 阅读数:

他,跨越两个世纪,见证其间的沧桑与繁华;他,独居鹭岛一方,将过去的回忆铭记成一种永恒。年华已逝,生命不止。他是一个平凡的厦大法律人,却又承载着近九十年的传奇。

小小的公寓,客厅被他当成了工作室,几张客桌椅上摆满了书籍,许是经常翻动,有些许杂乱。阳光投在白发老人伏案工作的书桌上,桌子上散落的文件都记载着校友的联系信息,因为最近他在做这一方面的工作。泛黄的墙壁上挂着几张陈旧的全家福。一个多小时,他深情地道出他与厦大这七十年的缘来缘往。

入学——时代之不幸,青年之崛起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读书报效祖国是他和同学坚定不移的信念。高中语文老师成为他求学之路的引路人。当时老师对他说,厦门大学在萨本栋校长的领导下,是一个真正培养人才的圣地。于是,理想在他心中生根、萌芽。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年轻的陈老师与同学结伴,意气风发,每日废寝忘食、超前地学习课本知识。终于,他成功地进入理想中的学术圣地——厦门大学。

忆学——感念萨校长,满含深情泪

1944年的厦大已经搬离了原址,荒凉的长汀岛居然开始亮起了灯光。谈到当年在大学读书的经历,陈老先生对萨本栋校长充满深深的敬意,讲到动情处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回忆,萨校长当年辞去北京大学的教授职位,换掉西装革履,拆掉自己的汽车,削减自己的薪水,为全校师生做模范。他不仅学术造诣高,善于管理学校工作建设,而且对师生的思想抚慰工作也是做的一丝不苟、为人称道。那一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是厦门大学办学以来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时隔多久,长汀办学的自强精神都不可丢弃。

离校——南下菲律宾,东赴朝鲜岛

怀揣着在厦门大学孕育的满腔情怀,陈老先生南下菲律宾留学,又一段传奇展开序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中共地下党员的翻译人员。一番爱国情,满含血与泪。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他侥幸逃脱反动分子的追捕。幸运地,他成功申请回国。回国以后到北京参加一个短期的高级学习班(“地下党”介绍的),亲身聆听了周总理的一番精彩演讲,此时正值美国的硝烟弥漫至了鸭绿江。于是,他便毅然决然地参军奔赴朝鲜战场,无惧无畏。被和平的潮流裹挟的我们对这一切感到陌生又震惊,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老先生的做法是如此自然,因为保卫国家就是最高的使命。

归来——冲破阻力,重归厦大

经历了战火,回到了校园讲学、做研究,从北京到安徽,一路辗转。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在战争年代经历了一段停办与复办的坎坷岁月,20世纪80年代法学院终又复办,邀请陈老先生南下授课。陈老先生突破重重阻力,总算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海峡之滨,厦门大学。重建的法学院里,少了曾经的一名学子,多了现在的一位老师。年至耄耋,退休在家,仍然为母校的校友工作兢兢业业。在我们的采访中,他表现出对南海事业的极大关注,对国家司法改革充满信心,也谈了他对海商法的兴起的看法,对新世纪学生的肯定和更多期待。

陈华老师全家福

有志为国,有心为民。听一段报告,不若回顾一段岁月,没有满堂的宣誓,只有一段真挚的情。“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枝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枝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守着厦大法律人的情怀。而这样的情怀,将由我们继续传送,形成一种永恒。

图/丁俊峰 文/丁俊峰、徐礼婧、陈梅兰

上一条:【郭俊秀】从学者到总法,他有何感悟

下一条:陈光昶:不忘校训严律己,廉心审判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