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晚上7点整,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桑本谦教授做客华人策略综合讨论,为广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犯罪树》的精彩学术讲座,并通过线上同步直播。本期讲座为华人策略综合讨论至善法学大讲堂第二期第六讲。讲座由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副院长郭春镇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郭春镇副院长简要介绍了至善法学大讲堂第一期的相关情况,对桑本谦教授莅临至善法学大讲堂第二期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桑本谦教授的学术成就。
桑本谦教授首先指出,目前刑法学界普遍关注罪行与惩罚相适应问题,但基本问题尚未有确定的结论。就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落实来说,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犯罪事实、情节、社会危害性、主观性等难以度量的概念加以计算。如果用X轴和Y轴各自表示犯罪与惩罚,最基本的“同态复仇”理念,也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图表上就呈现为斜率为1的直线。在贝卡利亚那里,我们就可以发现类似的几何学解释。而按照边沁的解释,刑罚的效果在于创设边际威慑,因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数学解释就变成了边际犯罪损失与边际威慑支出的均衡。而到了加里·贝克尔那里,罪刑相适应原则得到了更丰富的数学解释。犯罪一定会制造社会损失,惩罚是支付社会成本。如果犯罪降到0值,防控社会的成本会趋向于无限大。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边际均衡,即界定最优点。
桑本谦教授逐一检讨了上述几种较为典型的数学模型。在他看来,这些模型要么过于简单、粗糙,解释力不足,要么存在较为明显的疏漏,要么虽然正确,但因为要输入的数据量过大而无法指导司法实践。桑本谦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处理罪刑问题上,法学家往往试图填充犯罪分类表,而忽略了刑法的底层逻辑,从而导致刑法变成了离散型的编码。但是,追求一种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使用的数学公式却不是有必要的,因为刑法真正关注的是处在中游、数量较多的犯罪行为,而不是特别极端或者特别轻微的犯罪行为。因此,刑法中的罪名设计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以树型结构展开,这就是“犯罪树”。
在罪刑相适应问题上,桑本谦教授提出了一种虽然不完美但更为简便的计算式,即Lp=Fc×Pc×Lc÷Pp。其中Fc是犯罪统计频率,Pc是作案的成功率,Lc是作案一旦成功造成的实际损失,这三个数值的乘积为预期损失,Pp是抓获的概率。这个公式意味着破案率与惩罚严厉程度成反比。如果一个案件的破案率非常高,那么就不需要非常严厉的惩罚,当事人自诉或者民事诉讼程序即可解决。按照这个公式,生活中很多难以严格按照刑法构成要件论处的案件都可以得到符合道德直觉的解释。接下来,桑本谦教授围绕实务中常见的几类案件详细讲解了犯罪树理念下的入罪、量刑问题。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踊跃提问,桑本谦教授逐一进行了回应。
郭春镇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短的总结。郭春镇教授认为,本场讲座知识量相当丰富,引发了同学们的头脑风暴,甚至可能会推翻不少同学的直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思考究竟如何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至此,至善法学大讲堂第二期第六讲圆满结束。
文/王云清
图/周子欣、孙伟婷、金舒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