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晚,华人策略综合讨论“至善法学大讲堂”第十六讲——“反思中国司法实践中的人工智能”在线上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教授主讲,由华人策略综合讨论院长宋方青教授主持。
左卫民教授首先从一个追问开始,阐述了他长期以来在此领域中研究的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已来?左教授谈到,一方面,当前司法人工智能在官方主导下大力推动,在司法实践中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另一方面,司法人工智能在实践中的运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司法人工智能被集中运用在警务活动及司法活动的少部分环节,在通用技术相当成熟的人脸识别、语音转换等领域比较成功。但在关涉效率与公正等司法决策的真正疑难问题上,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仍是浅尝辄止。目前司法人工智能在实践中仍限于充当辅助法律人决策的角色,仅适宜作为法官裁判的辅助工具而无法代替法官进行审判决策活动。
究其原因,左教授分析道,在中国司法公信力还有待继续提升,法官都可能会被怀疑时,很难想象算法低效且不透明的机器裁判会更受拥戴。同时,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者都未能解决如何表示法律、总结法律、阐释法律的难题。
随后,左教授指出,目前司法人工智能在审判辅助性工作层面上的展开十分活跃,但其实际效果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左教授就包括类案检索、网上办案平台、智能语音识别与转换技术、证据标准电子化、统一化系统、区块链技术的司法运用等七种典型应用类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针对类案检索存在的各类实践问题,左为民教授认为借助人工智能的类案类判或许不应被赋予过高的地位与期望。在实践中,中国法院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解释、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辅以指导性案例、法院内部的法官会议以及极少数案件的审委会讨论的方式,解决类案类判的功能性障碍。在谈到电子卷宗生成运用与诉讼文书辅助制作方面,左教授肯定了电子卷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司法机关工作负担的作用,然而根据实证调研,左教授认为电子卷宗的运用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诉讼文书辅助制作通过智能化手段缩短起草文书时间,辅助法官提高办案质效,提升裁判文书的规范化水平的同时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仍然值得思考。
继而,通过比较人工智能在域外司法活动中的应用,左卫民教授对法律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没有好的人工智能,关键在于有没有足够真实、充分、客观的数据予以支撑。法律界并未形成合适且高效的大数据算法,缺乏优秀、适格的法律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在于法律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疏离和人工智能界对法律行业的忽视。
在讲座的最后,左卫民教授对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前路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的运用是大势所趋,应持积极拥抱但不盲目期待的态度。当前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应当在逐步完善当前不足的基础上理性地、有条件地、谨慎地运用法律人工智能。
左卫民教授在讲授中旁征博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人工智能在我国司法实践应用中的痛点,挖掘司法实践对人工智能的真正需求点,带领同学们从更新颖更深刻的角度了解人工智能。
最后,宋方青院长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宣布华人策略综合讨论举办的第一期至善法学大讲堂圆满收官,同时一一对所有讲授专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宋方青院长表示至善法学大讲堂并不会至此结束,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后会陆续举办第二期乃至第三期……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将继续为广大师生、校友、法律工作者开设大型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院校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推动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致力于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法治人才。
文/ 卢正敏
图/ 李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