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认知、数据与智能”系列讲座《互联网时代法律科技 应用对传统司法改造的实践与思考》顺利举办

发布人: 上官仪 | 发布时间: 2019-09-19 | 阅读数:

2019年9月17日晚19点30分,“法律认知、数据与智能”系列讲座之《互联网时代法律科技应用对传统司法改造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金融案件一体化办案平台为例》在华人策略综合讨论B138教室举办。此次讲座由华人策略综合讨论法律认知、数据与智能研究中心(实验室)主办,厦门市金融司法协同中心金融审判团队队长林鸿法官主讲。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师生、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与律师等法律实务界人士参与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宏大叙事,即解读国家大致方针与时代背景;第二,问题意识,点明金融与法律行业的痛点,即所面临的问题,探究源起;第三,聚焦实践,梳理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第四,延伸思考,通过反思展望未来。

首先,主讲人以当下热词“思明之问”开启了第一部分的论述,其包含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在较大基数上实现快速增长?中心老城出路在哪里?发展空间不足怎么办?以此为引,主讲人阐发了对为什么要做金融专业化审判的思考。随后,主讲人对于国家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释。

其后,主讲人提出:问题是改革的动力,改革的目的是为解决问题,由此展开第二部分“问题意识”的讲述。主讲人回归到现实点出理论界与实务界存在的隔阂:法官作为“司法民工”深陷于案多人少的窘境,只能专注于办案而无力研究;反之,学者们则往往脱离实际。主讲人通过补充演示涵盖法官、检察官、公安、律师、人民群众与司法局等各方在内的法律圈鄙视链,以幽默的方式更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问题。

当前,金融审判面临着案件数量庞大的现实,诉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快速增长的经济、纷繁复杂的纠纷形态直接折射于诉讼领域。同时,现行司法体制源头产生在小国寡民时代,法院的工作方式更侧重于“面对面”且案件数量不多的情况。此外,文化传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法院非常强调调解。近年来,法院收案数量高位运行,员额制改革导致法官数量大幅减少,最终造成人案矛盾,相互叠加。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规模仍在增长,且金融案件的处理往往有四大特征,即多、慢、难、久,可见传统粗放型的人案匹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再加上法院消化能力瓶颈制约,客观上加速了金融风险不断集聚,因此破解问题刻不容缓。

接着,主讲人进入到本次讲座最为重要的部分,即聚焦实践,带领听众更进一步了解金融司法协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建构依据与操作系统。中心以二八定律为理论基础,反弹琵琶,抓住多数并争取用少数解决多数,将法官有限的精力集中到复杂案件上,而这也是改革的基本思路。其后,主讲人详细介绍了中心开发应用的三大系统,包括:小额金融消费纠纷在线解决系统、互联网诉讼服务平台、诉前分流与司法确认系统。

小额金融消费纠纷在线解决系统,主要针对P2P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等,对之进行要素式审理,从立案、通知、查控到惩戒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无纸化服务,对于出现冤假错案几率低的案件均可通过系统进行大批量处理。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跨界互联(如直连金融机构数据库、直接调取证据),同时能实现网上便捷流转(如网上举证)、批量自动化处理、无纸化管理。此外,平台具有在线申请办案、审查立案、移送分案、批量缴费退费、网上开庭、在线查阅卷宗等功能。但作为刚建成的系统,其需要突破传统考核、监管政策。

互联网诉讼服务平台,主要针对金融借贷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等,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金融案件特征类型化,即金融案件多具有大批量、重复的特点;第二,金融与司法协同化,如银行与法院、监管部门与法院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与决策参考;第三,前端重塑流程标准化,其中要素由法官提炼,之后只需填空即可,相当于司法机关对此树立标准,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不公平,而审判数据一次录入,全程应用;第四,全流程全在线批量化,做到“让当事人一趟不用跑”;第五,金融审批管理智能化,直接精准查询,电子卷宗深度应用,运用OCR识别、AI语音识别、自动比对、二次校验,最后形成六大数据库。主讲人在阐述过程中播放的庭审片段使听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技术与审判的结合。这一平台使得中心的案件处理能力得到质的提升,结案周期大大缩短。

诉前分流与司法确认系统仍然围绕案件要素化、批量化,其流程大致为:首先由法院调解员调解,案件进入调解阶段,继续推送给调解机构,根据调节情况发布与留存调解记录,上传调解协议,法官审查,司法确认。其中电子卷宗同步流转,案件时间轴全程留痕。

最后,主讲人着眼于现实障碍,即:法律障碍,如何激活睡眠条款;政策障碍,如何完善考核机制;技术障碍,如何打破数字鸿沟,将思考维度延伸向未来,并与在场同学探讨“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的含义、使用语境并通过溯源纠正该说法之错误,其指出对于金融审判而言,时间就是金钱,资金是有成本的,司法程序越冗长,金融市场就会越长时间地处于不安定状态,司法是平衡的艺术,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永恒的追求。讲座末尾,主讲人表达了对于法律科技与金融科技赋能金融审判的愿景。

主讲人讲了一个半小时之后,几位法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纷纷提出问题;主讲人与在场同学进行了积极互动。最后,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副教授、法律认知、数据与智能研究中心(实验室)执行主任吴旭阳进行总结发言。他重申了正义的时效性,强调法律科技能够提升效率以助力正义的及时实现,并指出法律界已面临着信息化巨变的时间窗口,因此法律人应在学习法教义学为主的同时适当了解时代趋势以提高自身价值与竞争力。“法律认知、数据与智能”系列讲座聚焦前沿科技与法律的结合,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文 张琼文 郭宝


上一条:期待已久,相遇“一九”——法学院2019年“迎新”回眸

下一条:“法入人心”实践队赴厦门市各基层法院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