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华人策略综合讨论“爱国、敬业、奋斗”优秀大学生主题报告在法学院模拟法庭隆重举行。本活动旨在学习钱学森、黄大年等一代代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的家国情怀和爱国奋斗精神。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党委副书记郭锦星、团委副书记林旭荣、研究生辅导员杨璐以及法学院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等学生代表聆听了报告会。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法学院深入学生群体,充分挖掘先进典型。报告会上,有无私奉献的“全国杰出志愿者”、金砖会晤“最美小白鹭”;有在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位上坚守责任与担当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有携笔从戎,捍卫祖国和人民安全的“共和国卫士”;有用奋斗与沟通搭起两岸青年交流桥梁的赴台交流生;有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关心、扶持下成长起来的“未来国际法学接班人”。他们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抒写了新时代厦法学子的爱国、奋斗的华彩篇章。
郭锦星副书记首先致开场词。他指出法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为已任,孜孜进取,为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法学昌盛、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从“扬爱国之帆,为实现中国梦凝精聚力”、“扬敬业之帆,为建设法治社会恪尽职守”、“扬奋斗之帆,为走向新时代呐喊助威”三个方面,鼓励厦法学子牢记使命,成为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行动者。
随后,高瑜聪同学带来题为“向上向善,每一个远方都与我有关”的分享。她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志愿者经历为背景,向大家讲述了她的志愿服务故事和所见所感。在金砖会晤筹备过程中,有上百名志愿者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大众看不到的岗位上。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他们最好地诠释了家国担当和主人翁精神。志愿者们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亮,更让她收获力量。她感悟到:“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只是一个推手,一个过程,甚至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去做好小的、具体的活动才更体现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在规模大小,而更在于时刻准备着为他人服务的那份心。”最后她鼓舞在场同学“能够在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伟大民族复兴的大好机遇里,做一名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的心上不只放着你和我,还要装起他(她)与国”。
刘雪琪同学则化身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从“青春,在波兰转机”、“行不止步,直面挑战”、“梦还有一点,缓缓归矣”和“我的中国梦,不是梦”等四个部分介绍了自己远赴波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经历。她将人生中最宝贵的两年,留在了八千多公里之外的波兰,作为一普通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祖国向外推广汉语文化。她努力克服语言障碍,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力争将汉语教学做到更好。她切身感受到身处异国他乡的自己“更有义务用中国青年人的声音,青年人的方式将中华文化展示给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更融入世界”。两年的远行,让她变得更加成熟和从容,更加明白身为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出发时,她有期待,更多是迷茫。回归时,她满载着爱国情怀,怀揣着爱国梦想。她体会到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单纯地传道解惑讲解知识,远远不够,还需将优秀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她与在场同学共勉,共同奋斗,争当有国际视野、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法学人。
刘旭辉同学以“台湾交流学记:越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为题,从“课堂之内:博采众长”、“两岸青年:齐头并进”、“两岸同源,文化共融”三方面介绍了在台湾交流期间的所见所闻。他分享道:交流生是一张名片。在台北大学,他们是厦门大学的一张名片,在台湾地区,他们是祖国大陆的一张名片。尽管最初抱持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初衷,但是开启在海峡对岸学习那一刻,一种使命和担当便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台湾之行给他提供了许多与台湾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加深了两岸青年思想上的共鸣。参访台北市客家文化公园的经历让他逐渐加深了对于两岸同源、文化共融的理解,也使他深刻领悟到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大的中国梦。交流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对自己作为一名法科生、厦大青年和炎黄子孙的三重身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作为一名法科生,越过海峡的他,深度学习、体验了对岸的法律制度、思想和教育,比较、思考,博采众长;作为一名厦大青年,他与宝岛的同龄人们取长补短,齐头并进;而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则深深理解了两岸同源、文化共融的真义。
紧接着是陈钺同学以“身穿戎装赋使命,千锤百炼终成钢”为题,分享了自己的参军经历及在参军过程中的感受。2013年的夏天,为响应习主席鼓励大学生投身国防建设的号召,还是大三学生的他与数万学子一同,满怀青春热血,携笔从戎,奔赴祖国各地,用青春书写军中华章。他和战友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在艰苦的条件下造就了无畏品格,时刻准备保民安康。他也曾经年少轻狂的,战友让他明白了何谓真正的男子汉。部队的生活经历,让他体悟到用生命坚守信仰和使命的力量。他说既然穿了这身军装,就要时刻准备着,只有时刻准备着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定;他说战友在生死关头舍身保护身边战友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信仰震撼了他,所以每一次的训练,们都拼尽全力,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不希望身边有人倒下;他说喜欢战友们默契配合、能拼能干的精神头,看着他们努力的样子,他也希望自己能散发出那样的光芒。如今回归校园生活,他时刻提醒自己:军人以保家卫国为使命,大学生以奋发学习为天职。“心怀梦想,不丢信仰,看透疾苦,深爱人间”是他的真实写照。
其后,陈钺发出标准的军人口令:齐步走!法学院在学的全体退役大学生士兵列队上场。他们步伐整齐划一、动作干净利落,眼神坚毅、精神饱满。他们以军人特有的嗓音报告了自己所学专业及曾经服役部队。有一种语言叫做军人,有一种力量叫做军人,有一种爱叫做军人,有一种生命叫做军人,有一种信仰叫做军人。他们感动了在场所有师生,现场掌声雷动。
报告会以穆拉迪力同学题为“梦之所起,梦之所至”的演讲结尾。他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为切入点,声情并茂地向大家朗读了“三封信”。第一封信写给自己,2008年9月3日,12岁的他告别父母亲人,踏上梦寐以求的求知之旅。第二封信写给父母,初中毕业的他向亲爱的爸妈回顾了“从来都是兴高采烈,从来都不淡漠,眼泪、欢笑、沉思,全都是第一次”的初中三年。第三封信写给祖国,上大学后的他对国旗和祖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祖国给予他关怀与安定,也给予他在世界面前骄傲发声的底气。在十七载求学时光中,从祖国北疆来到了东南海畔,从民丰县二小走到厦门大学这八千多里求学之路,他见证了党和政府是如何在教育公平思想的指导下,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也见证了自己从离家总会哭的孩童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蜕变;也收到了一个个好心人的无私援手。他即将成为中国国际经济法的一名接班人,他励志潜心钻研,以老一辈法学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学者精神自勉。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奋斗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主旋律。榜样是精神,更是力量。学习榜样要重在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在当前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法学院的青年学子更应当心怀梦想,仰望星空,用一点一滴的付出为建设新时代呐喊助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行动者。
文/ 杨璐 杨艺荣
图/ 杨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