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晚7点半,澳门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吴奇琦博士做客我院,讲授“罗马法学与希腊哲学的相遇:民法上的substantia与essentia理论”,讲座由徐国栋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还有日本北九州大学法学部教授矢泽久纯、我院毕业生、重庆大学法学院讲师谢潇博士以及来自广东的宗华律师,部分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科生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吴奇琦博士介绍了自己的选题意义以及理论基础,吴博士表示: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被想当然地认为对法学有指导性意义,这种指导性作用有待论证,哲学包括伦理学、逻辑学、形上学以及认识论四个分支,形上学关注物的实质(substantia)或者本质(essentia)理论,自己的讲座就是要论述实质与本质理论之于民法的影响。吴奇琦博士认为:substantia可以分为存在意义上的substantia与解释意义上的substantia,前者等于形式(forma)与质料(materia)的复合,后者分为三个层面:形式(forma)、本体形式(forma substantialis)以及本质(essentia)。
第二个部分主要围绕实质与本质理论与罗马法的相遇展开,吴博士首先提到了一些可疑与实质与本质问题有关的罗马法原始文本,比如D. 18, 1, 9, 2、D. 41, 1, 24、D. 41, 1, 7, 7以及D. 10, 4, 9, 3,他认为此时并无确凿的证据显示罗马的法学家是在哲学意义上使用这些表述的。他又将眼光转向了中世纪注释法学派,他认为注释法学家们在注释罗马法过程当中使用的修辞、语法以及逻辑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之上,这间接证明了实质与本质理论与罗马法之间的联系。
在第三部分,吴博士探寻了民法学三大领域即物(res)、事(factum)以及人(persona)中的实质与本质理论踪迹。首先是物(res)领域,吴博士主要从加工、用益权以及物的分类三个角度展开研究:加工可以被定义为向质料(materia)赋予新的形式(forma),造出新种(species)之物,它体现的是存在意义上的substantia理论;至于用益权,用益权人必须维持物的实质(substantia)不变,它体现的是解释意义上的substantia,而物的分类特别是可分物与不可分物的区别,它与存在意义上的substantia理论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质料(materia)重于形式(forma)之物为可分物,形式(forma)重于质料(materia)之物为不可分物。第二个领域是事(factum),吴博士主要从实质错误、法律行为要素、常素与偶素以及法律行为形式三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是实质错误,若对物的实质(substantia)有错误认知,行为无效,这里的substantia指的是解释意义上的substantia;其次是法律行为三元素,所谓要素(essentialia)等于本质元素,指向必要意定规则,体现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essentialia),常素(naturalia)等同自然元素,指向法定规则,体现法律行为的非本质但必要属性(proprium),偶素(accidentalia)等同偶然元素,指向非必要意定规则,体现法律行为的偶然属性(accidens)。最后是法律行为的形式,深受实质与本质理论直接影响的是实质性形式(forma substantialis)理论,当法律行为欠缺实质性形式时,法律行为即归于无效。最后一个领域是人(persona),实质与本质理论对这一领域的影响体现在人的权利义务载体地位:人是substantia,是作为权利与义务的accidens(qualitas)所依附的基底。
最后一个部分,吴博士介绍了现代哲学当中的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m),他表示:现代哲学当中的反本质主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强调客观的本质并不存在以及抨击充分必要条件式本质的局限性,在前者的影响下,民法规定出现了一种主观转向,例如在实质错误理论中,实质(substantia)在近现代开始被理解为缔约人们所着眼于的那项物的品性,因而逐案不同,与此同时,在加工理论中,影响种(species)与实质(substantia)的形式(forma),在现代被理解为“经济用途”,因而逐案不同。对于充分必要条件式本质的局限,吴博士认为,根据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理论,有些词不能以充分必要条件加以定义。反本质主义的出现,并未让本质主义被抛弃,吴博士补充说明道:现代法学在传统的“概念式思维”基础上,应用“类型式思维”作为弥补,这种类型式思维体现在加工理论与法律行为的定性中。
点评环节,徐国栋教授高度肯定了吴奇琦博士的报告,他表示:私法中的哲学不能等同于私法哲学,私法哲学是对私法形而上的观察,而私法中的哲学是对哲学在私法中的利用以及哲学对私法影响的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德国有之,吴博士的研究对于将该方法引入中国具有开创性意义。
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吴奇琦博士耐心听取了大家的提问,并一一解答,给出了富有启发的回应。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在场的部分嘉宾纷纷上台与吴奇琦博士合影留恋。
图/文 朱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