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际法创新团队继续进行学术活动

发布人: admin | 发布时间: 2018-11-03 | 阅读数:

10月26日下午,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暨厦门大学国际法创新团队主办的“厦门大学观韬国际法论坛”(XMU-Guantao International Law Forum,以下称“论坛”)继续举行学术活动。

应厦门大学国际法创新团队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苏金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廖诗评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习惯国际法下的大陆国家远海群岛国际法地位问题”、“中国法域外效力体系的构建:确立新规则抑或展现‘锐实力’?”的讲座。讲座由蔡从燕教授主持,由陈喜峰副教授、苏宇助理教授分别进行了评议。陈辉萍教授、龚宇副教授、陈欣副教授、施余兵副教授、钟慧助理教授以及十余位国际法、海洋法专业的硕、博士生参加了讲座。

在第一场讲座中,廖诗评老师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中国是否有可能建立一套中国法域外管辖的体系。在讨论了域外效力涉及的法理问题后,廖诗评老师从实证法的层面分析了中国法与域外效力相关的规定,最后探讨了中国如果要建立域外管辖体系应该在中国法哪些部分进行修正。在评议阶段中,苏宇老师强调认为,应当关注域外管辖的隐性冲突以及域外管辖的合作问题。蔡从燕、陈喜峰、龚宇、陈欣等老师积极参与了讨论。 

在第二场讲座中,以“南海仲裁案”为背景,苏金远老师分析了我国对于远海群岛海洋权利主张以及仲裁庭对我国南沙群岛海洋权利主张的处理,进一步总结了仲裁后学界关于大陆国家远海群岛法律地位的讨论,阐述了UNCLOS III和习惯国际法对远海群岛法律地位的处理。在评议阶段中,陈喜峰老师着重认为,就远海群岛法律地位合法化的问题,需要中国进一步收集例证增强话语权。

蔡从燕老师、陈喜峰老师、龚宇老师、施余兵老师、苏宇老师等及多位学生积极参与了讨论。

11月12日,厦门大学国际法创新团队继续举行学术午餐会,陈喜峰副教授做了题为“国际海洋争端解决可受理性问题”的报告。

陈喜峰老师介绍了国际海洋争端解决可受理性问题的研究背景、现有研究的不足、研究内容、研究难点。他认为,国际海洋争端解决可受理性问题是一个“善与恶”的问题,一个介于管辖权和实体问题之间的基本程序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在系统分析、深入分析、比较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他系统总结了国际海洋争端解决可受理性问题的基本内涵、程序依据、现有发展,进而结合国际投资法、WTO法等依次探讨“用尽当地救济”、“不可或缺的第三方”等可受理性问题,最后为我国面临的国际海洋争端提出策略和建议。他也同时指出,研究的难点主要包括揭示可受理性具有特异性的基础法理等。

国际法专业的十五位教师与博士生参加了午餐会,各位老师围绕着陈喜峰老师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比如,蔡从燕老师提出,可以考虑分别从大陆法系思维和普通法系思维探讨国际法院的实践。陈欣老师探讨了可受理性问题与管辖权问题的区分。杨帆老师认为,可受理性问题受司法政策的影响较大,使得客观抽离法理的难度增加。房东老师与陈喜峰老师进行了讨论,认为可受理性问题是一个“适当性”的问题,而不是“正当性”的问题。

“论坛”旨在创设活跃、开放、多元的学术交流机制,强化国际法学科的长期发展潜力,促进青年教师、博士生的学术成长。

 

 

图/文 国际法创新团队

上一条:厦门大学国际法创新团队举办“中国提高涉海事务国际法律话语权研讨会”

下一条:厦门大学国际法创新团队举办“中国提高涉海事务国际法律话语权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