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报道:《厦门日报》专版报道我院80周年院庆

发布人: 吴智庆 | 发布时间: 2006-11-17 | 阅读数:
风雨兼程,八十载岁月峥嵘 云帆直挂,法律人乘风破浪 青山巍峨,碧海浩荡。 厦大法学院80华诞的帷幕徐徐拉开,这个历来以厚实和严谨著称的学院,因为院庆的来临而多了几分活泼和轻松。在面朝大海、凉风习习的院长办公室里,院长、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廖益新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80华诞,对于自然人来说意味着饱经沧桑,已近垂暮;但对于法学院而言,则彰显出她丰厚的学术积淀和充实的发展底蕴。” 学科建设 名列全国第八 几个月前的暑假,联合国国际法院原院长、国际大法官史久镛先生出现在厦大法学院,他是为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暑期班的开学典礼而来的。在出席了开学典礼之后,他还为来自20个国家的80多名学员作了生动的国际法专题报告。 除了史大法官之外,这个暑假,来自牛津、剑桥等世界名牌大学的国际著名法学家云集法学院。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给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的学员讲课,学员有律师、教师、博士。 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是海内外国际法著名学者和厦大法学院参照海牙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创办的,以后,每年都会举办暑假班。廖益新说,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法学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 当然,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的创办,也标志着法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国际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001年,是厦大法学院学科建设发生转折的一年。1986年设立博士点的厦大国际法学科由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这在福建省法学界仅此一家,可谓零的突破。2002年,厦大民商法博士点成立。2003年,厦大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成立,省里也独此一家。2004年,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厦大法学院名列全国第八。 2005年,厦大法学院获得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资格和硕士授权资格,这标志着法学各个二级学科都获得了设立博士点的资格。今年,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学和法理学三个博士点先后成立。 目前,法学院已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师资队伍 “十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82项 在厦大,问起陈安教授,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说:“法学院的老院长,厦大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的泰斗。”可陈安教授很谦逊,他对记者说:“所有的成绩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我一个人的。” 前不久,陈安教授带领的团队刚刚完成商务部交给的课题《中国在ICSID体制中趋利避害问题研究》。关于课题的重大意义,陈安教授的概括是:“它既使外商在中国投资有个公平合理的环境,又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作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陈安教授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科研成果卓著,个人论文曾获教育部一等奖和司法部一等奖。国家商务部曾致函法学院,高度评价陈安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国际经济法学科团队为我国涉外法制建设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说他“在学术研究中始终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正义和法治作为不懈诉求,代表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法学界在国际上发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强有力呼声。” 在院庆之际,这位与厦大相伴同行60年的教授,说出了他的心愿:“愿嘉庚精神、本栋精神、亚南精神、景润精神继续发扬光大!”陈安教授说,因为这几种精神既蕴含浩然正气,又体现刻苦钻研。 在法学院,还有许多老师与陈安教授一样,爱国、爱校、爱真理和正义。现在,法学院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7人,在“十五”期间,他们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2项。教师教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40项,其中,教育部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司法部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人才培养 用法律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医生要看病救人,首先就得找准病根、准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同样,法律工作者要对一桩案子公正判案,前提就是要能找出案子症结所在,才能准确断案。 2006年9月,“法律诊所”走进厦大法学院,在“诊所”里,老师带领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寻找案件症结,寻求解决途径,犹如医生带领实习生诊治病人一般。这是一项新课程,在福建法学界也是首创。 廖益新这样表述他的人才培养观:“法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法律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法律诊所”走进法学院便是这一人才培养观的落实。 为培养具有国际观和国际竞争力的法学人才,自2002年以来,厦大法学院代表队连续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Willem C.Vis 国际商事模拟仲裁辩论赛”,曾荣获“最佳书面诉状奖一等奖”;最近两年连续代表中国高校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荣获“Hardy C.Dillard最佳书面诉状奖冠军”。 在80载的峥嵘岁月里,厦大法学院已经先后培养了3382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666名硕士毕业生和84名博士毕业生。 《厦门日报》记者 年月

上一条:院庆报道:校友黄鸣鹤--院庆感言:法律人内心的星空

下一条:院庆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为我院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