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之路起初充满了坎坷,在上海转机时行李超重又被开箱,抵达台北的第一天经历了据说是台北十年来最大的雨,满脑子单曲循环着张震岳的那首《差不多先生》,拖着两个大箱子和大包小包在暴雨中办理了入住手续。
在北大的几个月里,修习最多的是法律社会学、法律伦理学、法理学此类的偏学术、理论的课程,法律社会学是我最喜欢的课程,老师会在课上分享自己新近的研究并和大家讨论,法律和社会紧密结合又错综复杂的关系令人着迷。司法书状课程的老师是理律事务所的合伙人,幽默风趣,学识和社会阅历都很丰富,更像是在教四年级的学生如何顺利与社会接轨,我印象最深的是台湾法院案号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依次使用,颇有肃穆庄重之感。老师们授课的风格各异但都十分亲切可爱,有的老师甚至直接称呼学生“学弟”、“学妹”,师生关系更像是共同修习的朋友而非僵硬地传输知识。老师们很注重家庭关系,很多老师也会在课堂上提起自己的家人和家庭故事,处处散发出温和与幸福。
在湾湾的几个月感受到太多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热情。寄了夏天的衣服回去的时候不熟悉流程又封箱又填发票,耽误了工作人员和后面的哥哥姐姐很多时间,期间有四五个人笑眯眯地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帮忙,也没有因为我们很慢而有一点点不耐烦。台北的公车发车很少,车站设计也和我们不同,常常在车站晕头转向时,旁边的路人主动问我们要去哪里、帮我们推荐路线和班次,不知道该不该按下车铃去询问司机,他甚至会记得我们要去的站点,提醒我们到站下车。
最大的感触可能还是在于自己的成长,‘当初选择台湾交流是因为自己有出国读书的想法,又不知道能否适应一个人在外的生活,先选择距离在读的厦门大学较近的台湾,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也大致相同。跳出舒适圈这个决定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之后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异乡独自面对和解决,父母更是鞭长莫及。来台湾的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跨市通勤,有早八的周四早上六点就要起床赶车,只好逼迫自己尽量养成早睡的习惯,改掉拖延的毛病。宿舍在台北的中心区域,附近商圈和文体建设都还齐全,在中正纪念堂看到了从小喜欢的she17周年纪念演出,去了小巨蛋为宝藏男孩林宥嘉疯狂尖叫,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北中山纪念馆足以消磨一下午的时光。辽宁街、临江街、饶河街夜市各有特色,象山和台北101的夜晚各具魅力。工作日可以修习喜欢的课程,周末用来闲游,白日和夜晚分别感受到了九分的神韵,在淡水浪漫的落日余晖中心神荡漾,也见过阴雨天狂风大作的基隆港,北海岸似乎有些日式慵懒的气质,心情不好的时候爬爬阳明山也不失为解压的好方法。台中和台北又是截然不同的气质,更加具有烟火气。
这半年来兼顾台湾的课业、生活与大陆学校的任务,虽然常常忙得通宵达旦,却也充实有意义。和旧朋友的关系有微妙的变化,也交到了很多来自两岸的可爱有趣的新朋友。对同志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变得更加认可、体贴和包容。
所有的经历都是值得纪念的,它们留下的印记可能无法一一列明,但是半年来的改变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和欣喜,从起初的不太适应、感到孤独,到后来找到了和自己、和别人相处的舒服的模式、距离;改掉了一点优柔寡断的性格,不再逃避令人头大的问题,果断的时机越来越早;一步步学会拒绝,学会分清楚哪些问题可以妥协哪些不可退让;不再觉得自己应当无条件地适应任何的环境,而是努力发现、创造可以相融的环境;越来越不在意别人挑剔的眼光,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寻求帮助或者抱怨,而是快速搜索可能的解决办法,及时完成。以上这些看似空泛的大道理却是我在短短半年的学习生活里真切感受到的人生体验和成长,这种获得感实在难能可贵。
今年四月去了垦丁,下次旅行想去花莲,填满台北台中台南台东的拼图,会永远怀念这个让我变得更加温柔、坚强、勇敢、包容的湾湾!
崔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