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叶奖助学金的故事

发布人: 陈博士 | 发布时间: 2019-05-19 | 阅读数:

母爱长青

                            ——感念母亲陈秀叶

曾华群

追思依依往事,平凡的母亲,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令人感念万千。

大爱无疆

母亲充满爱心,是有大爱的人。

母亲深爱小家。19252月,母亲出生于晋江县安海镇一个传统的家庭。她自幼聪慧好学,孝敬父母长辈,在安海养正中学初中毕业后,就下乡当小学教员,帮忙维持家庭生计,勉力尽长女之责。1949年婚后定居厦门,工作之余,她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心中只有家人,唯独没有自己。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是家境最艰难时期,母亲积极达观,坦然面对生活的甘苦。至今,我们仍念念不忘当年在家里和母亲一起制作信封纸盒的“勤工情景,特别是母亲以糯米饭、菜头粿“奖赏”我们的“拜六晚”。

母亲深爱大家。抗战时期,厦门沦陷,安海不时遭受日机侵扰轰炸。母亲17岁就参加安海妇女抗日救护队的培训。解放战争时期,大舅在安海以“文化书店”为名行“地下党交通站”之实,母亲参与送情报等工作。解放前夕,在“白色恐怖”中,父母亲在厦门继续与安海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曾奉命一起迎送和掩护过往地下党员。这些在当时是生死攸关的事母亲淡定处之,认为理所应当。解放后,母亲热心公益,以感恩博爱之心,长期服务社会。

敬业奉献

母亲毕生从事两个平凡的职业,都全身心投入,做到极致。

第一个职业是小学教员。母亲初中毕业后在晋江乡村多所“国民学校”任教。“国民学校”是为普及偏远农村小学教育而设,全校师资配备为一校长一教员。教学任务繁重,生活条件艰苦,自办伙食,借宿民居。母亲专心致志,当语文算术音乐“全科”教师,上不同年级学生同聚一教室的“复式”课,经常家访劝学,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1948年在安海养正小学任教时,母亲教学精益求精,所教的学生一举囊括晋江县小学算术抽考第一、三名。

母亲的第二个职业是妇联干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母亲长期在厦门市妇联做“人民来信来访”工作,主要处理婚姻、家庭纠纷、家庭暴力等关系妇女权益的事务。每周来访接待日,她满怀爱心,亲切接待每位来访者。“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是她的工作准则。其他工作日甚至节假日,不分昼夜,她奔波于鹭岛内外。“哪里有受苦的姐妹,那里就有老陈瘦弱的身影”,是她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她经常配合法院工作,参与离婚诉讼中的调解工作。在她苦口婆心的调解下,许多濒临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许多特困家庭的生计或住房等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在她倾尽心力的救助下,轻生的姑娘、被遗弃的婴儿获得了新生。母亲的敬业奉献受到了广大妇女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组织的充分肯定。她多次获市政府授予的“厦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荣誉。1989年和1990年,全国妇联、福建省妇联和厦门市妇联分别向母亲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她“长期从事妇女工作,为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忍不拔

很难想象,母亲的柔弱之躯长期承载着万钧重负。

因“政治运动”牵连,1959年,母亲蒙冤离职,延至1978年才平反复职。漫漫十九年,正值母亲风华正茂之年,也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时期。母亲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承受巨大的、多重的压力和苦难。由于担心影响我们的成长,她表面上若无其事,严守“秘密”。文革前,作为“监督改造”的安排,她每天要负责我家所在小巷和所住楼房天台的清洁卫生工作。为了保守“秘密”,她天天要赶在天亮之前完成这一艰难任务。历时六年,母亲在我们睡梦之中忍受的苦痛和辛劳,我们竟然一无所知!文革期间,“秘密”无从保守,“监督改造”的安排也升级了。她时常被派去参加筼筜港围海造地、人防工程等重体力劳动。当时,我们也已长大,坚信母亲是最好的,力争分担她的身心重负。

不言而喻,正是母亲长期严守“秘密”和独力应对苦难,我们才有无忧无虑、天天向上的童年和少年。我们感念她伟大的母爱和非凡的品格。我们深知,是对未来的信念,对家人的热爱和担当,支撑她坚定走过人生这段最坎坷的漫长旅程。

教子有方

父母亲悉心培养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启蒙老师。

母亲经常回忆年少读书的艰难。当时,因家境贫寒,她买不起课本,只能靠逐字逐页抄书,连历史书上史可法画像等也用毛边纸细致临摹。她还常谈起当年作为“新女性”所推崇的“精神胜于物质”和“反对拜金主义”等新风尚。母亲刻苦勤奋、追求卓越的精神潜移默化,一直是激励我们奋发前行的动力。我们在中、小学期间均品学兼优,还各有“一技之长”。

母亲向来鼓励我们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19693月和6月,她支持民哥和我分赴老区上杭县中都公社和溪口公社插队落户。19768月,又支持琦妹赴厦门郊区灌口公社下乡。我们在上杭期间,家里节衣缩食,不时寄来巴浪鱼干、面茶、猪油和粮票等,为我们提供了“久旱甘霖”般的“物质援助”。一封封充满亲情励志的家书,更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我们兄妹三人在农村均能吃苦耐劳,较快适应和融入当地主流。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和淳弟、琦妹、伟弟先后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化学系和生物系,分属77级、78级和80级。毕业后,又分别在厦门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学成之后,我们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努力工作,回馈社会。母亲一向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给予最及时最温馨的教导和勉励。

2005年,母亲获厦门市“杰出母亲”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感念绵长,寸草春晖!母亲之爱、母亲之德、母亲之恩永在我们心中!


2015年326


附:母亲与获晋江县小学算术抽考第一、三名的学生合影(1948


链接:

曾华群:《母亲的敬业奉献》,载《厦门日报》2015年4月10日C08版(城市副刊),http://epaper.xmnn.cn/xmrb/20150410/28.pdf

曾华群:《父亲的传奇》,载《厦门日报》2017年4月24日B08版(城市副刊),http://epaper.xmnn.cn/xmrb/20170424/16.pdf


上一条:翰因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