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强学术沙龙之“心肺复苏术”成功举行

发布人: admin | 发布时间: 2017-04-05 | 阅读数:

为提高广大师生医学常识,促进跨学科交流,2017年3月31日,南强学术沙龙之“心肺复苏术”在法学院B520教室如期举行。心肺复苏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掌握医院外心肺复苏术对心脏骤停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至关重要。本次沙龙有幸邀请到2015级法律硕士(非法学)刘晨龙作为主讲人。刘晨龙拥有医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班整10年,曾被评为副主任医生,是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教研室成员,兼职大学临床老师。他长期在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工作以及全院的急救复苏工作,并于2013年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附属医院当访问学者近半年。

本次南强学术沙龙分为三个部分:一、心肺复苏术介绍与《心肺复苏指南》的发展史概览;二、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三、心肺复苏技术要点。

讲座伊始,刘晨龙以一对情侣嬉戏造成男方心跳骤停,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延误施救,年轻的生命就此凋零的例子为切入点,告诉我们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重要性。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通常包括三个步骤:1.胸部按压(Compressions),2.开放气道(Airway),3.人口呼吸(Breathing)。紧接着,刘晨龙梳理了《心肺复苏指南》的历史:美国在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中规范心肺复苏术;1974 AHA制定《CPR指南》并于1980年、1986年、1992年三次修订完善。国际上第一部《CPR及ECC指南》在2000年正式发表,并于2005年、2010年、2015年不断修订。心肺复苏术的发展与临床实验、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对,心肺复苏术也几经变更,顺序由开始的A-B-C转向了C-A-B。

 

接下来,刘晨龙用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向我们呈现了心肺复苏点重要性与紧迫性。在面对心跳骤停的患者,对其尽可能早地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现已证实:4分钟以内进行心肺复苏(CPR)存活率为50%;4~6分钟的存活率降至10%;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为4%;超过10分钟,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0。因此,在遇到有人溺水或是心跳骤停,时间便是生命,掌握肺复苏术(CPR),就是为了能够与死神赛跑。

 

为了能够更直观感受心肺复苏术的技术要点,王志超毛遂自荐作为心肺复苏(CPR)模型。刘晨龙耐心地讲解遇到突发情况时地应对策略。遇到紧急情况,我们要判断现场周边环境,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施救工作。面对患者首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发现患者无反应并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时立即启动医疗服务系统。具体步骤如下:一、胸外按压(Compressions)摆正患者于正确的复苏位置,将其平稳仰卧于硬质平面并注意颈部到保护;接下来判断循环,紧接着进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要十分注意按压到的部位为胸部中央即胸骨中下1/3,按压手法为左手掌根紧贴压点,双手呈“一字形”,左手手指脱离胸壁。二、开放气道(Airway)。三、人工呼吸(Breathing)包严捏鼻,均匀吹气,松手侧头。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检查和评估(5-10秒),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针对院外的救治,刘晨龙还介绍了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方法,非专业急救医务人员使用在5分钟内使用AED,复苏成功率能提高了2~3倍。

 

时间一晃而过,沙龙进行了2个小时,全场同学仍意犹未尽,沉浸其中。刘晨龙还不惜讲授了脚踝扭伤、异物卡喉等生活中常遇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在阵阵掌声中,本次论坛拉下了帷幕,刘晨龙以专业的医学素养和幽默的话语让我们深为受益。据悉,这是南强学术沙龙第十四讲,上一讲也由刘晨龙讲授“乳腺健康防护”。2015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班委利用本班同学多元的学科背景,开展南强学术沙龙,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也增进同学情谊,让我们期待下次南强学术沙龙更加精彩。

  

    

                                            文/ 郑江文

图/ 林星晨

上一条:葛祥林教授主讲“社会变迁中之民事主体”

下一条:法学院2016年度班级团支部工作评选考核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