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9日下午,厦门大学“廌付行千里”实践队暨法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厦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团队,在指导老师李兰英教授的率领下,围绕“新型支付方式下刑事风险的惩治与预防的实证研究”课题,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PCAC)法律与权益保护部、银行卡业务部、网络支付业务部、发展研究部等多个部门的专家领导一起线上探讨交流,课题组的魏嘉仪、张琳、吴思宇、吴亚恒、马航天五位本科生,提前设计好调查问卷,全程参与聆听和提问。
本次访谈交流由华人策略综合讨论李兰英教授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法律与权益保护部李宝宽副主任主持,分为主题发言与交流解疑两部分。会议伊始,陈凌主任首先介绍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性质以及本次与会人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起成立,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自律组织,其职能主要包括制订自律规范、自律的检查和举报与风险信息共享等,与刑事风险预防有一定的关联。李兰英教授感谢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各位专家领导百忙中参与本次访谈交流会,作为课题组的指导老师,她介绍了“新型支付方式下刑事风险的惩治与预防的实证研究”这一课题的来历,这是其作为首席专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金融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的一个细微分支,被遴选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厦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这一课题对于防范支付清算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课题组成员虽然是本科生,但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科研探索的精神,为此调研,做了充分的功课。
在主题发言环节,协会法律与权益保护部陈凌主任与李宝宽副主任、银行卡业务部刘之越副主任、网络支付业务部张娟副主任、发展研究部任亮副主任就所属业务领域围绕课题内容发表观点。陈凌主任指出,新型支付方式下的刑事风险可能出现在市场准入环节、市场运营环节和市场交易环节;刘之越副主任认为,支付行业目前是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于银行卡业务的风险防控又是其中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可能涉及失信、欺诈、不合规操作、支付场景拓宽、资质审查等风险。并对于如何防范风险提出了 “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对个人违约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加大行业信息的共享范围和力度……”等诸多建议;张娟副主任深入而明晰地阐明了如何认定第四方支付是否合法、为何分类管理个人收款码与商户收款码以及分类管理中的实践问题;任亮副主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就支付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发表建言;李宝宽副主任指出,新型支付在实务中呈现违法趋于团伙化、违法行为的智能化、违法资金转移速度快、违法的区域化、违法行为模式的集中性等六方面特点。
李兰英教授主持互相提问、答疑解惑环节。课题组的成员分别就第三方支付的洗钱犯罪规制、新型支付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数字人民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扫码模式等问题向与会的协会专家们请教。李兰英教授也就协会提出的如何理解《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部分修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该条例的制定有利于非银行支付机构进一步靠近现代化管理的模式,总体趋向严厉,增加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对于防范洗钱行为、恐怖组织的刑事风险的责任和义务。
李兰英教授表示,虽然今天是云端相会,但能感觉到彼此的真诚与亲切,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中对课题调研的指导;李宝宽副主任则热情回应:与厦大法学院的本次合作符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向,双方交流的桥梁在今天正式构建,特别希望以后开展深入的合作研究。双方在云端中愉快地挥手告别。
此次线上访谈交流,课题组成员受益匪浅,收获满满。特别感谢法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法律与权益保护部陈凌主任、李宝宽副主任、赖甲伦等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课题组一定再接再厉,高质量完成项目,呈现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吴思宇、魏嘉仪
图/廌付行千里实践队
审核/李兰英
审定/吴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