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早七点半,由厦大法学院七名同学组成的“云水谣”实践队从祖国西南边陲微凉的晨曦中集结出发,奔赴距离昆明市区百余里外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水库进行实地考察。
在引发广泛关注、令国人揪心的百年不遇西南大旱中,一组组农作物枯萎、土地龟裂的新闻图片冲击着他们的眼球,也将他们以往对西南地区中青山叠翠、绿水潺潺的美好印象一次次击碎,那些徒步数十里崎岖山路才能背到生活用水的村民形象,以及旱区儿童“做梦都想洗澡”的“奢望”,牵动他们最柔软的神经。随着雨季渐来,云南旱情得到了怎样程度的缓解,百年大旱又应引发我们怎样的反思,什么样的实际行动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防灾减灾工作中更有实效?带着一系列未解的问题,他们终于借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亲身体验考察,获取最鲜活的感受和讯息。
在25日对昆明市市民进行的调查访问中他们已了解到,即使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昆明城市用水也几乎未受到影响。是什么让一个六百余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久旱中免于无水可用的不幸?水利部门有关人士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位于禄劝县的云龙水库。据悉,正是这个国家大二型水库及掌鸠河引水工程持续强力维系着昆明城市供水。它在西南旱灾暴露的“工程性缺水”这一突出问题下显得格外亮眼,其运行有何先进之处,又是否能在地形气候相似的西南地区进行推广适用,成为防止旱涝灾害的有力手段,正是他们此行希望解决的问题。
高原上的的蜿蜒国道和颠簸车途对于一些来自平原地区的队员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晕车反应一度让他们行进步伐被迫放缓。但是再严重的不适也不能动摇他们完成考察实践的决心。在艰难的行进中七名队员用积极乐观的情绪相互感染、加油打气,终于在历经半日车程后通过泥泞的乡级土石路面,顺利到达考察地云龙水库。
短暂休整后,昆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引荐的水库管理方特许他们进入封闭式管理的水源保护地。库方工作人员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水库的设计特色,并引导队员对库区大坝、引水塔、检修塔、泄洪道、渗漏率监测站以及亚洲首屈一指的“倒虹吸”工程进行考察。除技术优势之外,他们同时也了解了云龙水库在坝区移民、村民补贴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水库从设计、移民、动工到使用的整个过程有了宏观的把握与了解,亦体会到其如何在昆明城市供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是一个在旱灾中发挥良好效用的水库。但相较于个案,“云水谣”实践队更为关注其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先进经验。对此,队员们利用间的会议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对次日的调研工作做好准备。
拥有着热情的眼、静思的心、执着的行,相信厦大法学院“云水谣”实践队定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法学院 包明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