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下午,国际法学专业本学期第一场博士生课程讲座在华人策略综合讨论C419室举行,曾华群教授做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国BIT范本的创新”的精彩讲座,国际法专业李国安教授、于飞教授、陈辉萍教授、韩秀丽副教授、以及王海浪、于湛旻等年轻老师也参加了讲座。
在李国安老师简要的开场介绍后,曾华群教授就现代BIT该如何创新展开了深入的论述。曾老师指出,现在各国普遍感觉到BIT正处在一个徘徊的十字路口处,中国也不能例外。传统的BIT具有浓烈的资本输出国烙印,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间权益不平衡,过多的重视保护资本输出国的投资者。而通过对BIT范本形式的阐述和对比亦表明,现在的BIT条款正越来越强化对投资者的保护。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利于国家主权的维护。针对部分学者提出的BIT主要矛盾已从南北矛盾演化为公私矛盾的问题,曾老师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据此,曾老师提出了中国要构建中国特色BIT的看法,并简要提出了几点创新,包括中国在签订BIT时要坚持公平、互利、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平衡南北利益,保护东道国利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就BIT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就BIT 该何去何从,各位老师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涉及到如何重新建构BIT,传统BIT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以及BIT谈判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等,为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同学们亦是积极提问发言,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国际法学专业博士生采取课程讲座、小课、沙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位老师以讲座、小课为主要方式向同学们传授自己的知识;而广大同学们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充分准备后,以学术沙龙的形式,进行积极的讨论,畅所欲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培养模式单向教学的缺陷,充分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文:刘佳(2011级国际法专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