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项目课题组(以下简称“疏导式庭审”课题组)的前身是法学院“都江厦日”暑期实践队,组建于2009年5月,成员均为法学院2008级本科生,当年赴四川省都江堰市展开暑期社会实践,因而取名“都江厦日”。
2010年5月,法学院第二届暑期社会实践开展,“都江厦日”再次重组。队员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调研课题。在学院团委副书记高斌的推荐之下,队员们找到了齐树洁老师。课题组组长梁瀚丹说,“齐老师当时正因为收到江苏海安县法院给厦大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发来的一封邮件提及的问题而产生研究兴趣,而我们的调研热心恰巧遇到这个当口”,“现在回想起课题的诞生都觉得很奇妙”。
说起课题组指导老师,队员们话语间对老师的崇拜与喜爱自然流露。齐树洁教授,作为民事诉讼法学的专家和民事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一直致力于民事司法的研究,他亲自参与或指导的实践调研不计其数、成果丰硕。课题组成员们在齐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基层,走进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以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就“疏导式庭审”展开实地调研,深入挖掘乡土司法的经验与特点,探究疏导式庭审推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找寻新思路。
“还记得第一次与齐老师座谈时,当时我们还在漳州校区,齐老师不辞辛苦地专程从校本部来到漳校与我们见面”,课题组成员胡廷铮说,“这是我永远会记在心里的牵挂”。
从实践到研究,齐老师都一直牵挂着队员们的动态,他全程参与了实践队的课题选择、行程安排及调研方法的确定;在调研报告与参赛文本的修改阶段,齐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指正,每一个改动都极其细致。对于队员们遇到的困难,齐老师用睿智的点拨和温暖的关怀使大家坚定了继续的信念。
“我们有最亲切的齐老师”,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总能从课题组成员们口中听到的一句话;在记者对齐树洁教授进行采访时,也充分感受到了他严谨、亲切、求实、宽容的治学态度,齐树洁老师细心询问记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赠送了由他主编的法律书籍,真真切切地亲切备至。
从课题申请、全面展开研究,到最终结题、完成参赛文本以及根据每次进入下一轮比赛的需要而修改文本,挑战杯赛事着实是一个十分考验研究能力的过程。齐树洁教授说:“虽然课题组成员都是本科生,但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他们想法多,脑海里多的是创新独特的观念”,虽然是本科生,“可是我校历来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生初进大学时即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科研锻炼,“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作为学校重要的育人环节,我校广泛开展学生早期科研和科技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明显提高,参与项目实验和课题调研的热情高涨。广大同学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勇攀科技高峰,追求真知、锐意创新,与暑期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和专业实习等活动密切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孵化和运用科技成果,提高了科研水平,形成了各专业平衡发展、跨专业跨年级跨学历有机交叉融合、资源共享开展科研活动的可喜势头和良好局面。
“‘挑战杯’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就开始接触科研、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好机会”,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要珍惜学校对我们的培养,平台就在那,要懂得珍惜”。“要有把所学变为所用的信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知道所学的意义,同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及时提升理论素养,从而更好地到实践中去接受考验。”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江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