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跨学科青年工作坊第一期之《法律父爱主义的正当性探析》

发布人: 刘洁 | 发布时间: 2011-11-29 | 阅读数:
11月25日晚,法学院第一期跨学科青年工作坊在C419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郭春镇副教授主讲,魏磊杰老师主持,刘连泰教授、王凌皞老师担任评议人。这是法学院跨学科青年工作坊举办的第一次学术活动,主持人魏磊杰老师首先介绍了跨学科青年工作坊的宗旨、活动内容和参与形式。工作坊由法学院几位年轻教师发起,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每次活动将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或同学主讲,师生就沙龙主题平等、自由地参与发言和讨论。跨学科工作坊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视野,旨在打破学科藩篱,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为法学院同学老师提供一个畅所欲言、思想交流的学术平台。 本次工作坊先由法学院郭春镇副教授作题为《法律父爱主义的正当性探析》的学术报告。郭老师首先提出法律父爱主义的内涵及其在现代法治国家背景下的正当性问题,然后从功效主义、自由的促进和共同善三个维度分别论述了法律父爱主义的正当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法律父爱主义的主体、范围和程度。郭老师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温和、审慎的父爱主义能够提升人性尊严、实现人的基本权利,因而是正当的。评议阶段,各位老师充分发挥学术批评的精神,对郭老师的文章展开了建设性的批评。刘连泰老师从生活中的父爱入手,重点指出文章的三种论证角度本该有其适用的具体领域和限度,但在郭老师的报告中过于宽泛,分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位评议的王凌皞老师站在自由至上主义的角度回应了郭老师的观点,具体分析了其中几个父爱主义的例子,并在总体上批评父爱主义的缺陷在于国家的父爱式价值排序排除了“个人的观点”。李琦老师则从哲学高度反思如何运用传统资源论证法律父爱主义,并以此指向中国实践。各位老师智慧而不失幽默、严谨而不乏活泼的评议让各位同学受益匪浅。 自由发言阶段,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争相提出问题并发表见解,对该主题进行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最后由王凌皞和魏磊杰老师作发言,总结了此次沙龙在组织和形式上的成功和不足,并希望在后续的活动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法学院跨学科青年工作坊第一次学术沙龙到此圆满结束。 此次学术沙龙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思想交流和学术讨论的乐趣以及法学院老师的魅力,让我们翘首期待下一期的精彩吧! 文:侯秀如

上一条:排球赛精彩落幕 法学遗憾收场

下一条:厦门大学第十二届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