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7点,华人策略综合讨论跨学科青年工作坊第6期活动在C319会议室如期举行,华人策略综合讨论法理学博士后阎云峰老师作了题为《慈继伟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抱负——从谈起》的精彩报告。本次活动由王凌皞老师主持,厦门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孔卫拿同学、华人策略综合讨论法理学博士生姜孝贤同学担任点评嘉宾,郭春镇老师、吴旭阳老师、张新峰老师,以及法学院、哲学系的部分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阎云峰老师的报告从慈继伟先生的《正义的两面》一书入手,并结合了当前针对该书评论以及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首先指出,慈著中正义秉性的解释性研究旨在说明正义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运作,而不是论证正义的内容应该是怎样的,“相互性”包括相互利益和相互善意,是关于正义各种论域的基础与核心,在社会状态下,个人间的相互性关系体现为个人与规范的关系,而相互性是合理规范下的相互性,“最底限度相互性”是正义秉性之为正义秉性、正义观之为正义观、正义制度之为正义制度的必要条件。继而揭示了慈继伟“非正义局面的易循环性”及“正义局面的脆弱性”的问题意识,认为其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针对性,透过作者在论证策略上选择的回避和循环态度,提炼出作者自己的规范性主张,指出作者试图超越普适论和文化相对主义之争,超越权利与美德之争,在其追求外表缜密的逻辑理性背后,暗藏的是会通中西的理论雄心。最后,分析了慈继伟解释性进路的局限性,由于只谈实施动机不谈正义原则,因而作者的分析只能是伦理道德的解释而非法政意义上的对策建议,刻意回避规范性问题,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和全面把握。
在点评阶段,点评人均对文章写作的方法、研究的路径以及承载的智识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孔卫拿博士指出,为使文章写作的基础与目的更加明确,文章首部对于现存正义理论的梳理及分析应进一步加强,文中具体观点表达的统一应加以改进。姜孝贤博士认为,文章中作者应明确交待自己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抱负,并应为慈著的讨论限定一个框架性的论域。王凌皞老师、郭春镇老师、吴旭阳老师、张新峰老师以及在场的部分同学,也分别就文章的论证逻辑、问题比较的证成性、相互性思考的历史比较等展开了讨论,提出问题与建议,阎云峰老师分别进行了解答,并对部分意见给予了采纳。
本次活动得到了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政治学系、哲学系的老师及同学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同时也吸引了校外人士的参加,整个讨论持续近3个小时,现场气氛活跃,体现了跨学科工作坊举办的宗旨,使大家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