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由厦大法学院诉讼法学科主办的“刑事司法沙龙”第一讲于2012年12月16日上午在法学院C319室举行。本期主题聚焦即将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法学院刘学敏老师、王天民老师、吴洪淇老师以及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李亚凝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刑事诉讼法》修改和实施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来自法学院和实务界的四十多位与会者积极参与了本次沙龙的讨论。
沙龙一开始,主持人吴洪淇老师简要介绍了刑事司法沙龙的宗旨、基本规则、本次沙龙讨论主题的基本背景和几位主讲人的主讲内容。接下来,李亚凝同学从新《刑事诉讼法》相关制度入手,结合我国国情,对于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可行性做出分析。刘学敏老师以辩护为主题,分别对于新《刑事诉讼法》程序性辩护、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权利、行政化的程序流程以及案件数额方面做出解读,并结合司法实务进行分析。随后,吴洪淇老师结合相关案例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发展做出一个历时性的梳理,并通过在这之中得出的论证架构进而对新《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所规定的证据制度进行分析。最后,王天民老师认为新《刑事诉讼法》与其说是对于英美法系制度的进一步借鉴,毋宁说是对于大陆法系制度的转向,其通过对于新制度的树立观点进行论证。在此期间,三位老师围绕证明责任进行观点交流,多位同学参与话题互动,并提出了许多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大成律师事务所厦门分所的许兴文律师也积极参与了本次讨论,他从实务界人士的视角,对于新《刑事诉讼法》对于律师执业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应对做出说明,为学术与实务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素材。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与会者围绕刑事辩护、刑事证据审查、量刑程序、非法证据排除等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据悉,“刑事司法沙龙”是由华人策略综合讨论支持创办的一个常规性学术论坛,旨在为刑事司法领域(包括刑事诉讼、证据法、司法制度、律师伦理等)感兴趣者提供一个平等的、开放的讨论平台,希望通过该平台为老师与学生、理论与实务之间构建一个常规的沟通机制。本沙龙今后将不定期邀请刑事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针对刑事司法领域的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