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时隔两周,同学们再次聚集到法政B320来召开法律与社会读书会第11次(总第27期)正式会议。本次读书会讨论的两篇文章分别是高华的《能不说丁玲:从丁玲的命运看革命文艺生态中的文化、权力与政治》和李陀的《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
作为少数几个被广泛研究甚至形成一专门学问的人,丁玲为我们窥探革命洪流中关于知识分子的历史真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次读书会中,郭宪功同学以丁玲为切入点,做了题为《现代性与革命文化建构中的知识分子》的报告。报告中,郭同学尝试着对现代性概念的由来与评价、现代性与革命文化的变迁、知识分子的推动与回应等问题作了阐述,并详细分析了毛话语体系何以能被知识分子接受和再创造。尽管报告中有些许亮点,但与会者评论表示其报告出发点虽好,但铺展过大,这样一个话题,足可以写一部大本头的书了,如此便导致其报告耗时过长,且什么都想抓却哪个也抓不牢。郭同学对其他同学的评论、提问做了一些回应,并虚心接受了同学们的批评。
随后,魏老师结合两篇主题文章做了题为《革命文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报告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丁玲的照片,从目标和话语角度揭示了丁玲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原因,并对丁玲平反后何以未做批判反思做出了多种猜想。在之前报告的基础上,我们进入到“锵锵三人行”自由讨论阶段。三位主讨论人和与会成员就丁玲在文革平反后为何没有像巴金等作家一样做出“反叛”反而保持其左倾、丁玲延安时期的转变及当今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角色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本次读书会,与会成员对以丁玲为代表的革命洪流中的知识分子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认识了动员型政治中的话语训练与习得机制,以及革命文化与政治之间微妙的关系。此外,同学们对如何摆正知识分子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颇有感悟。
(郭宪功/文 张保/图